<快思慢想理財法>讀書心得 | 設計出不讓自己犯錯的環境
Last Updated on 2025-04-08 by Nico

《快思慢想理財法》的設計,顧名思義就是:
用「慢想」來修正理財時自動冒出的「快思」偏誤。
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、行為經濟學和實務理財策略,設計出一種「讓自己更不容易犯錯的理財系統」。
整體架構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它的設計邏輯:
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!
一、從認知心理學出發:快思(情緒) vs 慢想(思考)
這部分是書的理論基礎,主要在揭露我們思考上的漏洞,包括:
- 系統一(快思):快速、直覺、感性的思考方式,容易受到情緒與偏誤干擾。
- 系統二(慢想):慢速、理性、計算型的思考方式,雖然比較準確,但需要努力才能啟動。
→ 理財常出錯,是因為我們太常用快思,太少用慢想。
二、建立理財工具與制度,促使自己多使用「慢想」
這是本書的核心設計——讓自己多使用「慢想」,透過環境設計、行為設計讓你不靠意志力,也能做出理性選擇。
書中推薦的幾個制度設計包括:
- 預設選項:把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設為預設,如自動扣款、自動投資。
延伸閱讀》0050 | 台灣50(0050)是什麼? 每年買在最高點也賺錢!
- 限制選擇權:投資時先設好資產配置範圍,不讓自己任意調整。
- 使用回顧筆記:定期寫下自己的理財決策與當時的想法,避免「事後合理化」。
- 設立行為對帳機制:找一位財務夥伴定期檢視自己的理財行為。
- 使用時間延遲:大額花費或交易先冷靜48小時再執行,減少衝動決策。
三、以人生目標導向金錢規劃
我們不該把重點擺在,只是「賺更多錢」,而是回到「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」這個問題上。
- 目標導向思維:先釐清自己的生活價值,再設計對應的理財策略。
- 把金錢視為工具,而非目的:投資不只是追報酬,而是為了讓未來生活有彈性。
- 把焦點放在「能控制的事」:例如儲蓄率、花費習慣、風險承受能力。
五步驟:打造個人化理財流程表
Step 1:釐清人生目標(定義金錢的角色)
目標:讓錢服務你的生活,而不是主導你的情緒。
問自己:
- 我理財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(退休自由?買房?環遊世界?)
- 我想要怎樣的生活型態?安全感來自哪裡?
- 我要的「夠」是多少?(寫出來)
實作建議:
- 寫下3個人生重要目標
- 估算每個目標需要多少錢與時間
Step 2:建立理財自動系統(減少情緒介入)
目標:避免系統一(快思)的衝動與偏誤影響金錢決策。
- 每月固定儲蓄比率(如薪水的20~30%)
- 設定「自動轉帳」與「自動投資」(如定期定額)
- 使用預設值策略:風險承受範圍內設立長期資產配置(例如 60/40 股債比)
延伸閱讀》降息是投資債券的好時機?規模大、風險小「這 4 檔」債券ETF
Step 3:建立風險與反應計畫(設立慢想機制)
目標:讓你在「市場震盪」或「情緒高漲」時不做錯決策。
- 提前寫好「市場大跌怎麼做」的行動備忘(ex: -20% 不賣、再投入)
- 設定「冷靜期制度」:遇到重大財務決策,至少等48小時再執行
- 記錄每次理財重大決定的理由,未來檢視當下的心態
Step 4:簡化選擇,減少認知疲勞
目標:避免過度思考與決策疲勞,留下能量給重要選擇。:
- 固定資產配置,只在每年/半年再平衡
- 不關注短期市場消息(可以設定每週或每月才看一次)
- 對於小錢花費設定「不考慮門檻」與「規則型預算」
Step 5:定期檢視與微調(回顧與成長)
目標:追蹤是否走在自己設定的軌道上,不斷優化策略。
定期檢查項目(每季/半年/每年):
- 資產成長與風險表現
- 是否達到當初的儲蓄與投資比率?
- 自己是否因市場波動而偏離原定目標?(記錄一次情緒變化)
快速結論:
- 理財錯誤,多半不是知識問題,而是「心理習慣」問題。
- 設計出"環境設計、行為設計"來幫助自己不犯錯
- 把重點擺在你想過怎樣的生活,而非賺多少錢。
本書最重要的結論:
真正聰明的理財,不是靠努力追求報酬,而是靠設計出環境設計、行為設計來幫自己「不做錯」。
加入追蹤妮可粉專/IG/社團
一般留言